聚焦主责主业 全程研究审计 严控效益流失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向新征程,我国正加快推进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宏伟目标。S公司作为大型综合性工程公司,年施工能力150亿元以上,施工领域广泛,主责主业为长大隧道施工,专业优势突出,施工技术水平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伴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如何发挥在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咨询、监督与评价作用,帮助企业堵塞漏洞、促进增收节支,实现经济效益提升成为目前内部审计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案例结合企业经济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对隧道混凝土超耗原因及应对措施展开研究,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增值、追责”四大职能。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21年审计监察中心在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发现,公司在建隧道工程项目普遍存在混凝土超耗量过大的现象,这也是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经统计,截止2021年底公司在建公路、铁路项目隧道总长度为127.4km,倘若按当前隧道混凝土超耗管控水平,对造成企业效益流失是巨大的。基于上述问题,审计监察中心决定就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隧道混凝土超耗的问题开展研究型审计。在开展前,审计人员对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各项目隧道混凝土超耗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统计,四季度隧道混凝土应耗量(已考虑内控损耗系数)为27.55万立方米,实际消耗32.26万立方米,超耗率为17%,混凝土超耗情况严重,造成效益流失近两千万元。面对如此大额的损失,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是主观管理责任造成的,审计组带着线索,在2022年上半年开展年度审计计划的同时,对7个在建隧道项目(隧道总长度68.0km)同步进行隧道混凝土超耗专项审计。
二、审计实施过程
(一)深入研究施工生产资料,突出重点,做好审前调查
审计工作开展前,审计监察中心通过与公司工程管理部、技术管理部、经济管理部及物资部等相关部门对接,获取被审计项目的日常报表及分析资料,了解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运用“分包商正反向评价审计调查清单”,结合现有的审计调查方法辅助审计工作,以调查问卷方式收集项目各项基础业务及对分包商的服务保障工作情况,主要发挥两点作用:一是可以迅速确认审计重点和方向,节约审计时间提升审计效率;二是对于分包商反映的项目管理保障不足之处可以及时发现并纠偏,实现较准确掌握分包商正反向评价情况的目的,从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项目分包商管理及现场管理水平。
在收集好审前资料后,根据项目特点及存在的风险点,经过审计组汇总分析、集体讨论后,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细化审计措施和方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并依据实施重点制定对应的“审计任务清单”,明确审计思路与方式方法,就进一步抓好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价值发挥作用。应用审计任务清单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与实施方案相衔接,确保事项覆盖到位;二是与过程控制相衔接,确保提升审计质效;三是与结果考核相衔接,确保考评有理有据。让每位审计人员的分工事项、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在一张表中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对所掌握数据分析及与项目有关人员访谈得知,隧道混凝土超耗主要是在初支和二衬中,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喷射混凝土超耗量大,而分包商出于喷浆料价格远高于衬砌砼价格的成本考虑,往往会选择以二衬混凝土替代喷射混凝土超耗的方式进行,造成开挖出来是什么样就喷成什么样,不愿对初支混凝土进行多喷补平,这也是造成二衬混凝土超耗的最主要原因。
(二)深入研究穿行测试数据,立足现场,查找问题症结
带着所掌握的线索,审计人员与项目现场副经理、技术人员在隧道掌子面从钻孔、装药、爆破到初支挂网、立拱、喷射混凝土等全过程进行穿行测试,深入观察及分析,过程采集相关数据并留存施工影像资料。通过一系列调查与分析,在隧道施工的几个循环后,发现造成混凝土超耗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图1 隧道混凝土超耗原因分析流程图
1.预留变形量
项目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实际收敛变形量比预留变形量小,技术人员未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充分做好数据分析,及时调整预留变形量,而是凭经验决定,甚至出现不同围岩等级采用相同标准的预留变形量控制的现象,导致开挖断面较设计断面大不少,后续施工对超挖部分需用混凝土回填。
2.钻爆工艺
审计人员通过查阅项目隧道施工专项方案、技术交底等资料,现场查看了开挖工班对隧道开挖钻孔爆破的循环流程,在过程中发现,存在钻孔随意性大,施工队在思想上“宁超勿欠”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意调整钻孔参数,致使打炮眼的角度、深度及孔间距并没有严格按照技术交底执行的问题,而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又缺乏自检,造成洞身光面爆破效果不佳。在现场每循环开挖完成后由测量人员对开挖轮廓线进行断面扫描,经过数据对比发现,隧道开挖轮廓线比设计轮廓线线性平均超挖30cm~40cm,最大超挖52cm,超挖面积达6.51m³,超挖现象严重。
图2 隧道开挖3D激光扫描断面图
3.混凝土材料质量
(1)砂石料
通过对原材料质量的检验,发现喷射混凝土所用碎石、中粗砂的含泥量达到规范所要求上限,且级配不均匀,造成拌合出来的混凝土和易性及粘结性较差,坍落度无法满足要求,现场施工时出现喷上去就掉的现象。
(2)速凝剂
项目采购的速凝剂性能指标不合格或经检验合格在存放一定时间后,使用前未充分搅拌,造成抽取使用的速凝剂无法起到速凝作用,导致喷射混凝土不能及时凝固,造成回弹量大。
4.速凝剂掺量
在喷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速凝剂掺量未按配合比施工,而是由人为凭经验控制,导致因掺量不足,与混凝土不能有效的发生作用,造成不能及时凝固,回弹量大。
5.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
在现场观察喷射混凝土施工时发现,操作手在喷射作业过程中未按技术交底要求执行施工工艺、方法,未针对边墙、拱顶等不同部位及时调整喷枪高压风压力,在喷射顺序和厚度上施工不规范,造成回弹量大。
图3 隧道混凝土超耗原因分析图
(三)深入研究施工检核方法,对症下药,寻找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所掌握的混凝土超耗原因,审计组召开了碰头会,对每一项造成超耗的因素如何有效控制运用“穷举法”逐一列举。经过深入分析后,决定采用“4M检核法”贯穿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即:在人员上,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加强动态技术交底、控制线性超挖、制定激励措施并考核兑现;在材料上,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控材料使用配合比,确保喷射混凝土质量满足要求;在机械上,做好喷射混凝土设备选型配置,加强喷射工技能水平提升;在方法上,加强隧道辅助施工方法,加强测量数据分析并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加强控制喷射混凝土回弹量。
通过运用“4M检核法”,从中验证在控制隧道施工的每个环节对混凝土超耗的影响程度,抓住关键点,深层次剖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并在现场实施以示效果,主要实施路径为由审计人员牵头带领现场副经理、技术主管到掌子面进行跟班作业,按照施工方案、技术交底严控钻爆开挖各道工序;由物资人员对砂石料、速凝剂质量,混凝土配合比及混凝土性能进行监控,确保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根据具体研究情况,在过程中定期组织召开混凝土超耗控制分析研讨会,组织工程、试验、测量及分包商负责人等从各自专业角度和现场实际情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从确定开挖轮廓线、爆破开挖、喷射混凝土等环节入手,对相关操作手、喷射混凝土性能、操作工艺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利用头脑风暴法达成共识。
图4 “4M检核法”实施路径图
(四)深入研究施工管理优化,举一反三,促成结果运用
经过审计组与项目人员的共同协作下,结合“4M检核法”的有效实施,在充分运用三次PDCA循环步骤对光面爆破进行专项分析并制定纠偏措施及有效控制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后,隧道混凝土超耗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几次数据对比分析,公司在建隧道项目混凝土超耗率下降明显,经统计,2022年二季度混凝土应耗量(已考虑内控损耗系数)为35.37万立方米,实际消耗37.60万立方米,超耗率为6.3%,较2021年四季度的17%下降了10.7%,减少效益流失近千万元。在开展本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项目部紧紧围绕隧道混凝土超耗控制的总体目标,集思广益,不断优化隧道施工组织管理,强化混凝土超耗控制,积极推进隧道标准化施工作业,利用技术措施、经济手段有效控制隧道混凝土的超耗,切实降低隧道施工成本。
表1 2022年2季度在建项目隧道混凝土超耗分析表
通过本次审计,使审计组得出最终结论,隧道混凝土超耗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项目现场管理,很多是应该做的工作未做到位,由于监管不严导致的,例如技术人员未跟班作业,未严格执行“三检”制度,未按要求在每循环进行开挖后、初支后断面扫描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未根据测量结果动态调整施工参数等一系列问题。
审计结束后,审计监察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将本次审计结果反馈至公司相关部门,技术部对该类问题十分重视,随即在全公司开展了混凝土超耗自查自纠,并每月召开分析会,对隧道混凝土超耗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应对措施,将优秀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作业指导书全面推广应用,提升项目整体管控水平。由技术部制定项目隧道现场混凝土超耗责任界定管理制度,分围岩建立初支、仰拱、填充、二衬混凝土施工台账,统计每循环施工参数、混凝土用量,通过数据分析界定混凝土超耗,制定措施及时纠偏,同时便于后续指导施工和物资材料节超考核。
三、审计案例成果总结
(一)审前善于分析,深入查找问题背后的问题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审计人员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站在管理分析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揭示问题本质,通过分析问题原因,积极研究探索,明确审计建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挥审计补短板、堵漏洞、防风险的作用。混凝土超耗控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项目需紧紧围绕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凝心聚智,积极探索,进一步强化管控。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细致的审前调查,大胆提出疑问,以数据偏差较大的事项作为切入点,出于审计职业敏感性深层次挖掘典型性问题的根源,也是影响企业直接效益的关键问题,通过审计人员的研究分析和判断,及时把握重点,深入现场论证解开问题的症结,揭露了项目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虽然隧道混凝土超耗控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可挖掘空间。
(二)审中勤于论证,多维度探索有效解决措施
在现场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对造成隧道混凝土超耗的几方面重要原因深入分析,对所认定的问题线索怎么定性、怎么验证展开了详细研讨,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即根据规范、方案及交底现场跟班作业,过程及时纠偏,严控自检流程,改善长期以来项目管理人员对超欠挖控制、光面爆破、初支平整度管控力度不够,仅停留在口号上,未制定有效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或下发文件后不执行也未追究责任的顽疾。
此次审计中,针对隧道超欠挖是混凝土超耗的关键因素,审计组创新引入了光面爆破施工PDCA循环控制法,即做好每个开挖循环的计划、实施、检查及跟踪,在每完成一次循环后进行专项分析并制定纠偏措施,根据结果排查原因,在进入下一次循环开始前调整方案,例如调整炮眼间距及角度、控制预留沉降量等参数,过程做好记录,用于每个循环效果对比,最终形成适合现场实际的最优施工参数,用于指导现场施工,期间还采用“定人、定位、定机、定量、定时、定耗,定奖罚标准”的“七定”原则实施光面爆破管理。
对于强化对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管控,要求试验室对每批次原材料及速凝剂性能进行检测,严格执行现场旁站制度,确保速凝剂掺量符合要求,跟踪统计喷射混凝土回弹量,从而动态调整喷射砼配合比,减少喷射混凝土因材料影响而产生的超耗。
图5 光面爆破PDCA循环控制流程图
(三)审后精于提炼,推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
首先,要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前提。审计质量体现在敢于揭露各类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线索,敢于提出针对性意见与建议上。抓审计质量,重在现场实施,做深做透审计项目。
其次,要强化成果意识。要从过去只注重发现问题转到发现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并重上来,努力强化提升审计成果意识、审计项目精品意识,使每一名审计人员认识到内部审计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价值、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运用的深度和力度。
最后,要提高转化效率。一方面建立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开展成果“再加工”、成果“深加工”;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促使审计成果运用及时落实到位,彰显审计价值。
四、研究型审计经验体会
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使审计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将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在实践中逐一化解,有效推动揭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促进解决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及效率。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强审计方式方法创新。坚持系统观念,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审计项目切入点,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及审计对象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探索融合式、嵌入式等审计组织模式,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在本次研究型审计中,审计人员创新引用了“分包商正方向评价调查清单”、“审计任务清单”、“穷举分析法”、“4M检核法”“穿行测试法”、“PDCA循环控制法”等多种方式方法,为高质量开展研究型审计,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将研究贯穿审计的全程。审前注重收集信息,把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调查清楚,科学合理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内容及重点、实施方式、审计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审中注重质量控制,聚焦主责主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审计现场开展调查与研究,坚持信息化思维导向,快速核准问题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审后注重总结提炼,通过召开项目总结分析会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全面复盘,引导审计组的成员“回头看”,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总结经验,探索形成全新的审计工作模式,切实做到“研以致用”。
三是拓宽审计成果运用渠道。要在企业内形成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关注审计的氛围;要实现审计成果的通俗化,扩大审计结果信息的受众面,使审计结果能为各层级所理解和使用;要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内部运用制度,通过相互借鉴,成果共享,保证审计成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总结审计经验,探求审计规律,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达到审计成果落实、转化和利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