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基于审计工作全流程管控数字化平台建设实践

2024-01-11 10:23:55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郑勇、李顺

一、案例总体介绍

(一)背景和意义

1.数字经济迅猛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新基建布局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逐步推动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加速落地,开展大数据应用是能源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担当之举,内部审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科技强审”深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自2014年起,国家审计署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大力推进联网审计,建立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对国家电网公司等央企经营管理全部业务数据进行同步采集,对央企的财务和业务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

3.数据价值创造能力凸显

数字革命正在对各行各业、各领域各环节产生深远影响,以大数据技术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正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提高审计工作能力和效率成为共识。

4.数字化审计全面落地

全流程管控的数字智能化系统建设是构建常态高效的数字化审计模式的重要基础,是“科技强审”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国家电网公司2018年提出数字化审计理念,即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数据集中和关联分析力度,审计覆盖面持续延伸。2019年,国网湖北电力开展数字化审计研究,探索国网统推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实用化改造路径,形成初步的建设方案。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审计工作面向公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覆盖领域广、专业性强,由于个人主观认识的差异,不同单位针对同一项业务采取的管理方式也存在千差万别,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影响到审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长期以来,审计信息化裹足不前,审计作业和管理仍停留在手工层面,审计工作管理流程化、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对审计流程和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管控,无法适应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和公司数字化转型需要,对提升审计质量有消极影响。

2.审计工作效率亟待提升

审计是一项监督工作,审计工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审计工作遵循规范的作业流程,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问题整改,各环节相互衔接并纵向贯通,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审计项目由审计组实施,审计人员各自开展审计工作,形成的过程性文档由审计人员线下保管,不仅无法对审计过程进行有效管控,而且审计报告汇总的工作异常繁重。在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下,审计文档散落在审计人员手中,审计文档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既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也无法实现审计作业流程和环节的衔接、贯通;“手工”作业形成的相关记录需要反复输入,重复性劳动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成为审计质量提升的“天花板”,要突破就必须借助数字化转型。

3.审计组织方式不统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公司系统已经建立了组织完善、机构健全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但各级审计机构的工作模式和组织方式不统一,无法有效调度和指挥审计资源,公司系统上下一体、协调联动的审计业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建成。在传统手工作业模式下,信息传递依赖于碎片化文档,上级审计部门无法对下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资源分配进行有效管控,客观上形成了“冷热不均”“忙闲不一”“审计资源结构性紧张”等问题,无法发挥各级审计机构的监督合力。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审计工作现状,2020年,国网湖北电力决定在国网统推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湖北特色、国网领先的数字化审计工作应用系统,在线管理审计日常工作和各类项目,实现审计工作“过程+结果”双管控。2021年,国网湖北电力数字化审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审计工作标准化、工作标准流程化、流程实施信息化、信息处理数字化、成果应用智能化”,如图1。

图1. 面向电网企业审计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体系框架图

1.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一是实现审计业务系统集成。国网湖北电力完整打造了集审计管理、在线作业、资源库、数据查询、监控分析、数据挖掘六大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将主要分(子)公司风险和财务数据纳入审计系统,全面满足审计管理、审计作业与数据分析需求。二是实现审计项目线上管控。全流程管控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实现“甩手工”,全部业务转为线上管理,通过系统流程和标准化模板实现过程的线上管控,强化了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实现审计全覆盖。数字化审计平台对各主要业务板块数据全覆盖,审计覆盖面持续拓展,对于涉及跨领域、跨部门的业务核对、资金交易等,更加快速地获取准确数据,有利于问题线索的查深查透,使业务分析和审计视野更加全面,避免造成审计风险。

国网湖北电力数字化审计的深入实施,有效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2021年,国网湖北电力3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A类项目,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居于前三;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4名经营审计人员入选国家电网公司审计专家团队,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领导的充分认可;审计整改工作高效推进,当年完成历史遗留问题整改2912项,为历年完成数量最高。

2.工作效率大幅改善

一是创新开展“非现场审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特殊审计环境下,远程审计模式在各单位审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审计数字化建设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资料清单线上传递。各单位利用数字化审计平台收集非现场资料,监测系统风险数据,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线上推送、核查及反馈;被审计单位根据资料需求清单收集和提供非现场资料,将资料上传至数字化审计平台,资料传送安全有效,明确了迎审双方工作责任,提升资料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应用大数据实施在线审计。构建非现场审计工作场景,充分发挥数字化审计平台大数据和智能化优势,研发审计模型、拓展外部数据来源、实行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持续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审计效率大幅提升。

2021年数字化审计平台上线运行以来,经过试运行和迭代更新,数字化审计平台运行逐步成熟,将审计工作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持续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和在线审计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疑点和线索3562条,涉及问题金额12.68亿元,收回各项资金0.89亿元,完善管理措施1258项,形成管理建议25项,审计价值充分彰显,取得了公司领导和上级单位的高度认可。

3.工作组织更为高效

一是压缩现场审计时长。国网湖北电力应用数字化审计平台开展审计工作,创新非现场审计场景,实现审计资料的远程报送,大幅压缩审计人员出差时间,减轻被审计单位迎审负担,实现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双赢。二是统筹审计资源。国网湖北电力依托数字化审计平台,实现审计资源集中管理,将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全部纳入线上管控,将审计重点、工作规范嵌入作业流程,省市一体、协同推进,发挥审计监督合力。

2021年,审计人员平均出差天数由200天下降到120天,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达到了创新高的26个,审计报告完成时间平均缩短了41.7%。普及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通过“一带多”开展跨域审计模型研究,形成审计中间表应用指引118条,业务系统应用经验23篇。

二、建设方案

为了破解电网企业数字化建设难题,国网湖北电力组建由公司本部、一线审计人员和外部咨询机构成员构成的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研讨建设方案,从体制机制、技术路线、建设标准三个方面实施,构建了审计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体系。一是机制创新。国网湖北电力统筹审计资源,推动审计资源集约管理,实现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运营,省、市两级审计机构统一管理的审计管理体系。二是技术创新。统一开发数字化审计平台,使数字化审计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为审计部、审计中心及地市审计机构的一体化运作创造基础。三是标准创新。围绕“为业务赋能、为管理增效”的建设目标,制定多元多维审计作业和管理的建设标准,按照“工作过程标准化,业务数据结构化”的思路,制定标准化、结构化数据模板,解决非结构化数据收集和应用问题。

(一)优化审计组织体系,打造数字化审计管理框架

国网湖北电力建立审计中心,推动审计资源集约管理,提升审计监督层级,实现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运营,省、市两级审计机构统一管理的审计管理体系。改善硬件配置,满足数字化审计远程、持续、在线的常态化监督需要。

1.统筹数字化审计资源

依托数字化审计工作室,开展集中非现场审计、研究型审计等,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开展常态化持续审计监督工作。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字化审计培训,优化课程设置,重点加强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的数字化审计技术方法培训,加大以审代培力度。组建经济责任审计、数字化审计等专业审计专家团队,组织开展重要任务承担、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锻炼提升专家团队能力素质,打造高素质审计队伍。

2.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打破审计专业封闭运行模式,积极与运检、财务、营销、运监、监察等部门开展业务协同和数据融合,形成以审计专业为主,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依托数字化审计工作室,组建涵盖生产、项目、营销、人资、财务、省管产业单位等后备人才团队,提升公司审计专业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业务部门开放信息系统数据查询权限,实现专业数据的融合及深度分析,开展信息化环境下连续在线审计研究,提升数字化审计监督能力。

3.实现审计资源集中管理

依托数字化审计业务平台,按照“整体分析、锁定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原则,采取以远程在线全方位数据分析为主、现场重点核实检查为辅的组织方式,集中审计中心、地市公司审计部人力资源,开展以远程在线数据分析及现场核实的审计工作,优化调度审计资源。

(二)充分应用新兴技术,打造数字化审计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云大物移”等前沿技术,统一开发数字化审计平台,实现审计部、审计中心及地市审计机构的一体化运作,使数字化审计管理平台开发建设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

1.搭建数字化审计管控平台

深入调研审计业务需求,合理规划系统功能,将审计门户、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审计作业实施系统纳入到审计业务平台中,形成功能先进、业务全面的数字化审计业务平台。审计门户为数字化审计的统一入口,实现各类审计信息动态实时展现、各单位审计信息分析汇总和各审计业务系统集成。审计综合管理系统集合数据挖掘采集融合、数据深入分析、审计知识库、审计可视输出等功能点,助力数字化审计主要业务。审计作业实施系统与ERP业务审计系统充分融合,覆盖财务、物资、项目、设备等业务,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的功能点对源数据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2.开发在线审计模型

依托完善的基础业务数据,开展数字化持续在线审计的智能审计模型应用。在业务复杂度高的电力营销审计方面,从业扩报装、电价政策执行、电能计量、电费抄核收、营业收费、电费账务、营业服务等全方位,揭示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大风险和薄弱环节,融合营销、财务等跨专业数据,发挥“总体分析、精准定位、分散核实”的大数据智能审计优势。

(三)构建多元多维审计作业和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化审计转型升级载体

围绕“为业务赋能、为管理增效”的建设目标,依托审计平台在管理域进行了智能化提升,运用系统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理念,对审计数据全流程多维度场景分析,构建一套符合国网湖北电力审计工作需要,以数据共享和可视化分析为核心的审计管理系统,加快审计业务与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全面支撑审计工作“三项职责”履行,实现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如图2。

图2. 数字化审计框架图

1.梳理审计工作全业务流程

审计业务类型复杂、流程环节多,工作流程涉及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由于缺少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文档,数据的结构化缺乏建设基础。国网湖北电力按照“全业务、全链条、全方位”梳理审计业务流程,形成4类审计工作主要流程,包括30个业务管理子流程。进一步明确审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内容、工作步骤、角色权限和制度依据,融合省市两级业务管理实际,优化业务流程图,制定审计业务管理和项目作业标准化流程,如图3。

图3. 全业务流程框架

2.升级平台管理域智能化水平

以“多维多元、标准统一”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开展平台管理域升级改造,推动平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数据标准化工作,通过需求说明表编写和问题分类底稿模板库整理,更新制度依据,完善描述定性,设定数据单元,为标准调用提供保障,实现审计业务数据标准化。达成全部业务数据资料“一次录入,多维、多元、多次调用”的成效。

在综合业务、项目实施和结果运用等全部具体业务中强化内部控制,依据内审准则、外部监管制度、审计专业管理制度的规定,通过全业务上线运行的方式,将制度规定内嵌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按节点报告、展示、督办工作流,固化审计管理流程,实现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如项目管理模块将工作机制要求内嵌入审计质量管控功能中,以在线审核、即时反馈的方式规范审计项目进点流程、审计质量审核流程,把握关键路径的时间节点,加强审计项目时效性管控,如图4。

图4. 全业务流程模块设计

3.及时总结数字化应用成果

定期总结、梳理有价值的经验、做法,编制审计操作指引,提升审计人员的数字化审计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在数字化审计平台中定期发布优秀审计案例,充实审计案例库,丰富审计知识库。激励审计人员将审计思路转化为审计模型,基于系统数据及工作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并形成储备库,实现数字化审计手段的模型化、通用化、动态化。建立与财务、营销、人资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在数据层面实现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业务系统的稽核成果,吸收好的稽核规则,实现业审联动、优势互补。

(四)拓展数据应用范围,打造标准化结构化数据模板

审计是通过数据和文字来反映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工作,大量数据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这是数字化审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进一步限制了审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价工作。为了解决非结构化数据收集和应用难点,按照“工作过程标准化,业务数据结构化”的思路,解决非结构化数据收集和应用问题。

1.业务数据结构化

拓展非结构化数据转换和应用,丰富审计数据来源,将业务数据进行结构化、进而可视化,其中业务数据包括综合业务过程和结果性资料、项目进度和结果性资料、各类审计结果报送及其运用情况跟踪检查资料,将以上资料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可视化界面,对模板进行结构化处理,通过有效信息的录入,解决数据调用过程取数难的问题,并在中台中形成审计数据集采,为大数据分析和画像展示提供基础,解决数据调用过程取数难的问题。国网湖北电力对审计全业务和全过程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开展业务数据结构化转换,共形成了结构化数据2465个,字段信息维度517个,形成了覆盖全面、维度统一的结构化数据库。

通过结构化设计,将WORD文件形式记录的信息转为结构化数据,实现如图5的转变。在工作流上,从审计线索到工作核查,在流程上跟踪“三个清单”落实情况,同步到系统平台中,如图6。对于清单事项的落实,通过结构化的数据调用,指导审计人员按流程进行操作,如图7。

结构化的数据库设计将主要信息如:问题涉及金额、问题发生时间、责任单位、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等信息形成独立数据单元。对问题定性、描述、依据、处理建议等按照问题分类库形成标准化数据模板,提示审计作业必须核查的关键要素,把账户数量、资产数量、项目类别、项目数量、占比等关键维度作为单独数据辅助录入,实现数据颗粒的尽量细化,如图8。

图5.平台系统中的审计底稿数字化样式

图6.重大决策事项清单审计平台数字化样式

图7. 数字化工作流样式

图8. 审计作业现场需要细化填列的数据单元

2.开发非结构化数据转化工具

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级规章制度是经营审计的重要依据,其文档内容和格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是相关信息结构化转换的良好基础。国网湖北电力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国家级法规和公司级制度的结构化转化工具,将审计的制度依据转化为结构化信息,实现从制度依据到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自动引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时更新,非结构化数据转化工具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更新适时应用,减少了人工转换的工作量,提高了转化效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中的成果应用。

通过应用非结构化数据转化工具,对1658项规章制度进行了结构化转换,并对548张问题分类库的底稿进行整理修订,更新制度依据,完善描述定性,为标准调用提供保障,审计人员随时实施结构化数据转化,深挖非结构化数据价值,推进审计全覆盖。

3.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数据非结构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解决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转换和应用难题,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数字化审计的实用化要求。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为数字化审计带来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

国网湖北电力按照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要求,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实现了从底稿到审计报告的智能机器人的开发路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在审计领域,缺少基础信息就无法进行机器算法的练习,人工智能开发也就无从谈起。国网湖北电力通过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再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算法练习,逐步提高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深度。

(五)构建审计大数据管理基础,提升数据资产运营水平

审计数据是重要的数据资源,审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价对改进公司经营管理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数据管理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缺乏良好的数据管理,数据价值的发挥就无从谈起。国网湖北电力审计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多源定义等数据管理基础仍然薄弱,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定义不准确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制约了大数据价值发挥和创新应用的探索。以实现数据资产统一运营为导向,开展基于数据标准化的数据管理基础建设工作。

1.打牢审计数据管理基础

结合国网湖北电力审计发展现状,遵循“统筹规划、聚焦业务、迭代完善、注重实效”要求,考虑生成、采集、汇聚、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的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体系性,依托数据中台汇聚数据资源,构建数据服务共享能力,推动标准化落地,充分借鉴数据管理能力成熟的国家标准框架,深入分析公司所处电力行业特点、集团化属性和发展需求,定标准、找方法、建工具、做试点、固机制,全面构建具有湖北电力特色的数据管理能力。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数据、整改成果数据进行盘点,在数据分类、编码规则、数据标准等方面,构建一套审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实现审计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为数据的共享应用打下基础。通过对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和成果数据的盘点,梳理出数据标准一级分类8项、二级分类128项,对每项数据标准分类确定数据标准和编码规则。

2.开展基础数据治理

国网湖北电力组织各单位对近5年的数据进行治理,根据发布的数据管理基础,全面完善数据信息,将数据治理工作纳入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并对数据进行抽查核实,确保系统数据符合数据规范。将数据输入标准在数字化审计平台进行固化,根据数据逻辑设置相应的稽核规则,常态化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并纳入单位和个人的业绩考核。明确各单位和全体审计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责任,按照“谁输入、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要求,增强审计人员的数据质量意识,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

3.保持审计数据基础动态更新

国网湖北电力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评价标准上也在逐步优化,数据基础管理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数据的应用价值将大打折扣。数据基础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公司改革发展形势和审计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动态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

建立审计数据基础动态更新机制,由省公司审计部统筹管理,各基层单位及一线审计人员深度参与,定期收集审计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成果,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确定是否新增数据分类,确定需要新增分类的,应明确数据的分类口径,以保证数据基础的权威统一。2021年以来,国网湖北电力在审计开展过程中对审计数据基础进行6次更新,新增二级分类33项,为数据资产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六)构建跨域综合分析模型,提升数字化审计能力

国网湖北电力聚焦提质增效、资产有效性、电费回收等核心业务,财务、营销等重点领域,构建一批跨域综合分析模型,开展全数字化综合审计,通过跨专业、跨单位、跨年度的关联分析,从系统性视角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深层次的风险,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逐渐将审计功能从查改问题、防范风险提升到促进治理。开发基层单位经营管理画像、专项业务管理画像、可视化分析展示等多维度辅助决策功能,进一步服务于工作汇报、责任追究、监审联动、重大审计事项报告等重点工作,推动审计结果运用效益最大化。

1.审计项目的全景展示

实施整改台账信息化管控,将审计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库,分时间、分地域、分项目进行展示,内嵌“审计项目问题分析总表”、“问题金额明细表”“问题单位分布图”“问题类型分布图”“审计成果统计表”等归纳方式,形成被审计项目“画像”。如图9。

图9. 智能分析全景展示

2.对项目作业过程的智能分析

数字化审计管理平台各项目流程未实现有效衔接,不仅无法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管控,也无法掌握项目整体的实施进度,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就无法充分体现。如重大经营决策事项“三个清单”审计事项核实过程中,“三个清单”和审计记录及底稿相互独立,未建立对应关系,项目主审无法掌握“三个清单”是否已实施审计程序。

审计项目全业务、全流程在系统中进行固化,纵向实现审计计划、方案、记录、底稿、报告的全过程相互衔接,横向实现工作完成人、审核人、审批人的相互贯通。通过系统的底层优化,对项目作业过程实现全面管控,实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将已完成工作反馈至工作计划,并对项目作业进度进行统计分析。如前所述的重大经营决策事项“三个清单”在系统中进行了结构化设计,审计人员将编制的审计记录和底稿关联到具体事项,项目主审就能实时掌握该业务的落实情况以及工作进度,能更好的统筹经营审计项目工作,实现对项目过程的智能化管控。如图10。

图10. 平台管控作业窗口

从审计记录到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初稿、审计问题、整改问题表生成,由系统流转、衔接和自动生成,实现信息一次录入,各环节多次引用,各流程文档的相互关联和信息提取,既保证了对审计项目的全流程管控,又减少了文字的重复录入。

3.对审计成果的智能化分析

审计成果的统计既是审计工作价值的反映,也是公司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的反映。数字化审计平台缺少标准模板和多维度数据信息,就无法对审计成果进行全面统计,也无法发挥审计数据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在价值。如对公司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的分析中,如果缺少多维度信息,就无法反映该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将可能导致管理行为成效不足或者矫枉过正。如图11。

图11. 公司经营重点风险分布图

数字化审计平台对文档模板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反映,能够实现成果自动分类汇总分析。后期数据调用,为问题汇总、审计成果统计、分类管理、台账报表、综合分析提供多维度支撑,如图12-13。

按照问题分类,审计成果管理能自动形成问题汇总,如图14。后续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将由系统自动汇总生成后续审计成果表,如图15。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针对问题类型、发生单位、发生时间段、问题频次进行汇总分析。有了多维数据作为基础,可以结合管理需要开展各种维度的分析,如对被审计单位画像,对被审计人画像,通过问题数量、金额、变化趋势,反映专业管理的演变过程和转化方向。

图12. 审计发现问题明细表

图13. 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追究统计表

图14. 审计成果统计表

图15. 经济责任审计及后续审计整改情况表

4.对人员绩效的智能分析

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是多维度的,既包括其参与的工作项目、在外工作时间等量化信息,也包括取得奖励等非量化信息,如果缺少评价标准和基础数据,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将失去公允性和时效性,绩效评价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由于审计人员作业全部在系统中完成,可以根据需要统计审计人员工作成果,包括参与的审计项目、审计发现问题、形成的有效审计底稿、撰写的专题报告、优秀审计项目、优秀审计案例、论文发表等信息,直接赋值后,汇总成审计人员评价的量化数据。

(七)主要的工具软件应用

1.WPS在线协作功能应用

基于WPS开放平台的协作办公功能,以及其提供的服务化、组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将WPS开放平台中文档在线预览编辑、存储、分享等功能系统性接入数字化审计建设,实现了全面去线下化的目标,为数字化审计建设赋能。通过将WPS开放平台接入系统,运用多人在线协作办公的功能,允许多个用户同时编辑同一份文档,并且实时保存文档内容,这使得团队成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协作完成任务,避免了因多次沟通、反复修改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2.POIword应用

POIWord是一款用于读取、写入和操作Microsoft Word文档的Java工具包,它基于Apache POI库开发。通过POIWord,开发者可以在Java应用程序中轻松地创建、编辑和保存Word文档,实现自动化的文档处理功能。利用POIWord提供的丰富API接口,支持对Word文档中的文本、段落、表格、图片等元素进行读写操作,对文档的样式、格式、页眉页脚等进行设置和调整,支持了对文档进行批量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文档处理的效率,自动化生成报告、提取文档信息、文档转换、批量修改文档等。基于此我们实现了批量将审计底稿、审计记录等内容自动生成审计报告的功能,并且完全按照要求自动调整审计报告样式、格式、字号、段落,大大减少人工重复劳动。

3.低代码开发平台应用

低代码平台是一种通过少量编码工作快速创建应用程序和软件的平台。它通过视觉化拖放工具、预定义的模块和组件、自动生成的代码和其他辅助功能来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在低代码平台上,开发人员需要编写少量的代码来完成一些特定的功能,例如添加自定义的业务逻辑、调整视图等,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敏捷响应业务需求,助力数字化审计建设更加便捷高效。

4.ECharts应用

ECharts是一个纯JavaScript的图表库,兼容绝大部分的浏览器,底层依赖轻量级的canvas类库ZRender,提供直观、生动、可交互、可高度个性化定制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它通过创新的拖拽重计算、数据视图、值域漫游等特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赋予了用户对数据进行挖掘、整合的能力。通过对ECharts这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库的应用,我们更加高效、便捷地对审计业务数据进行可视化和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