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工程审计应用平台构建实践

2024-01-15 15:48:21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陈刚、邓烨、戴卓琼、张靖

一、整体介绍

(一)背景

1.响应十四五审计规划,贯彻国家科技强审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上对科技强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明确要求坚持科技强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业务需求。而数字化审计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其自身的高效性,简捷性特点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新经济业态发展需要。它将旧有审计模式的“向内压缩”转为新形势下的“向外发展”,衍生出非现场审计、全数字审计、持续审计、预警审计等新型作业模式,扩大了审计方法的适用性,拓宽了审计业务的能力边界。

2.构建审计数字化平台,适应国网发展全新格局

国家电网公司2023年工作会议明确以“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为目标。随着新能源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家电网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审计数据多、审计流程长、审计质量管控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国网湖北电力构建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利用“数据共享+应用中台”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智能分析和挖掘,提高审计流程的效率和质量管控的准确性,实现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变。

3.抓住数智化转型契机,保障电网投资发展质效

审计监管部作为公司“大经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公司投资审计质效和价值创造力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国网湖北电力通过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开展非现场审计、持续审计和预警审计等新型作业模式,智能驱动审计由“事后”向“事中”“事前”转变,为电网投资精益管控赋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护航。

(二)重点解决的问题

1.工程审计标准不一。各中介机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审计问题披露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被掩盖,给工程审计质量管理带来较多隐患。

2.审计管理流程冗长。工程项目结决算审核全流程管理涵盖的工作节点众多,审计需求报送、条件签证、意见征求等业务在参建各方之间来往频繁,流程繁杂冗长。

3.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审计部人均每年需完成约2000个工程项目审计,涉及审前调查、审计签证及进点、审计报告等关键节点9000多个,收集、整理和验证数据工作量大,处理过程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错误。

4.中介机构评价较主观。审计人员因专业背景、从业时间和经历的差异,导致其对中介机构的成果进行评价时,打分不尽客观,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5.多方共享协作困难。审计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中介机构等工程审计各参与主体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实时进行信息共享、问题沟通、远程协作,导致项目审计工作进展缓慢。

(三)目的与意义 

1.规范数据基础,实现标准化审计管理。

构建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旨在提高审计工作数据准确性,增强审计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一是夯实工程审计数据基础,实现业务流数据的实时共享。二是统一工程投资审计标准,规范数据逻辑算法,形成标准化数据表单。三是优化决策支撑数据结构,形成应用于审计成果自动审理和问题线索自动搜寻等89个功能模型,为日常工作决策研究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

2.优化流程管控,体现数智化应用成效

依托一站式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审计部可观测各工程项目审计进度情况,监督考核工程项目审计质量。地市公司通过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操作工程项目送审并导出相关清单数据信息,中介机构完成项目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上传审计成果,通过三方清晰化分工,畅通了审计流程,实现了各角色及时沟通高效协作。

3.依托数字化运行,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自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正式运行后,审计工作质效得到极大提升。审计进度高效化。自平台上线运行后,实现智能审理结决算审计成果1254份/月,较以往人工审核效率提高19.6倍。审计过程精益化。通过审计报告在线归集,接入39家中介机构审计过程及审计服务数据,接入26100个审计项目信息;结算审定金额较送审金额偏差率由13.94%下降至10.56%,决算审定金额较送审金额偏差率下降至6.88%;累计发布各类型项目投资管理风险预警54次。问题分析智能化。2022年,梳理了20873条审计问题疑点,事前预警咨询盘活了审计发现问题17898项,深挖问题根源,有效修补管理漏洞;审计持续跟踪,共发现问题103个,涉及金额1.06亿元;整改评价后,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提升至97.6%,同比增长35.83%,审计整改时长同比降低60%。

4.创新多维评价,倒逼审计质量提升

通过平台及“工程现场勘察”APP 获得中介机构工作成果的第一手数据,结合五维量化指标进行加权评分,得出各中介机构的分值,借助雷达图直观显示,能快速了解当前各中介机构审计项目的综合能力水平。解决了原先综合评价更多依赖专家打分的局限性,从而更能客观评价各中介机构的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进一步促进其提高对电网审计业务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5.深化多方协同,打造数字化转型样板

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与APP应用、财务ERP管理系统及配电网工程全过程管控系统进行了有效融合,实现多方互通、资源共享,发挥出了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的最大效能。湖北电力审计数字化转型大力拓展了数字化应用,挖掘了数字化审计价值,创新数字化审计手段,释放数字化审计红利,助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为湖北数字化经济发展贡献了国网力量,具备较好的示范效益和推广价值。

二、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方案

(一)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顶层构架设计

1.深入调研创新思路,设计应用平台顶层构架

根据内外部多维调研分析,公司初步确立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建设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为:

收集梳理数据,构建数字模型。从统计视角出发,将全省所有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筛选分类,并进行集约化、标准化管理,形成计划、物资、结算、决算四类数据池,充分利用大数据先进算法进行多样化建模,构建投资审计应用体系建设基础。

设计关键业务,强化项目管理。以高效推动项目管理为立足点,从用户需求视角出发,将整个工程项目业务流程之间的交叉管理网络提炼为审计部监管考核、地市公司操作报审、中介机构承接业务三个端口,实现项目审计一站式作业,覆盖项目“审前调查、审计过程、审计结论、审计整改、成果评价”全过程,实现投资审计项目执行全口径、全过程跟踪分析。

创新多维评价,实现“数评”结合。基于大数据指标理论算法模型形成的专业评价机制,利用系统智能分析审计报告、审计进度执行数据等内容,对中介机构能力展开数字画像描绘,将以往依托个人经验的评价模式转变为依托海量数据和标准化模型的自动评价模式。

跟踪问题线索,建立风险预警。通过审计问题线索智能化搜索模型,对工程管理审计问题及后续审计数据进行全量应用,开展投资管理风险预警。对照工程项目98个标准审计问题分类目录,创建55个工程标准审计线索自动搜寻算法,将各类预警风险输出至各单位及各项目,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数据监测,建立各专业联合的整改闭环反馈机制。

深化广角应用,完善业态建设。将APP应用端审计流程规范管控成效纳入整体评价体系,远程实时查看中介机构现场审计工作进程,监督中介机构履职履责情况,全方位提高投资审计水平;在投资审计应用体系中搭建审计模型自建场景应用,促进业态体系运用的灵活化、动态化;利用海量审计成果数据库和问题库,引入仿生机器人自主学习分析审计问题所属项目数据逻辑成因,逐步实现仿生AI技术取代简单人工的数字化审计模式。

图1. 工程审计数字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2.创新搭建组织结构,建立应用体系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审计中心牵头、地市公司互动、中介机构配合的资源共享的联合工作机制,成立“数据分析、模型开发、功能创新”的专项工作小组。审计中心落实动态管理,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重点工作,及时对项目进行适时调整;数据分析组负责开展工程审计成果数理分析,提供数据结构化方案,以便数据建模开发;模型开发组负责围绕工程审计成果和审计问题线索,构建数据分析逻辑、算法,开发各类应用模型;功能创新组负责归纳总结模型形成多样性成果,汇总构建中介机构多维评价体系、审计问题风险预警体系。

图2. 构建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的组织结构

(二)构建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

湖北电力以庞大数据库为支撑,以实现数字信息化和数字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动力,结合移动终端GPS地理坐标采集跟踪、人工智能画像、AI人脸识别技术、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非结构化数据转化等多种新技术应用创新,通过“数智赋能”将工程项目审计管理流转为数据流分段分权实施,将工程全过程审计业务领域专家用户经验以数字化方式融入管理过程,搭建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

图3. 工程投资审计数字化平台

1.应用多维数据仓库,实现审计基础数智化

(1)多维度数据采集,实现数据的有效串联

通过在工程审计管理全流程设计信息采集点,将审前调查、审计过程、审计结论、审计整改、成果评价五大关键环节形成的业务流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实现工程审计业务链条上各项工作高效联动的数据赋能。

(2)多流程数据运算,增值数字化信息服务

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审计报告进行自动扫描归类,将审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化、非数据化、非结构化信息进行转化并录入数据库;针对运行于企业内部的审核汇总对比表、费用审减原因分析表、工程量复核表等7类信息系统,根据各方约定的数据访问方式和内容标准,建立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对接;针对省、市、县三级单位用户级、场站级、设备级的终端采集数据,通过系统内部传输方式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应用,便于审计人员运用中台数据开展审计工作,实现审计业务的提质增效。最后通过数据中台将期初数据自动汇聚在统一储存层,生成工程审计业务基础数据表,利用数据中台89个算法模型标准化整合、自动筛选、转换、导出等功能将相关数据推送到7类数字化应用分析表单,实现审计数据的高效存储计算。

图4. 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处理思路

(3)多功能业务查询,深化投资审计数据库应用

基于投资审计管理平台,对地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账号开放专业权限,提供对工程项目审计过程及结果一站式统计与查询功能,包括项目退回情况、中介机构份额和审计费情况、逾期项目情况、中介机构评价、工程物资信息查询和审计问题台账这六大类主要数据功能。各用户端可登录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进行查询统计功能,导出相关数据,为绩效考核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采用智能复核手段,推进审计管理流程化

(1)运用投资审计平台,实现工程审计智能化

基于多维数据仓库和智能化审计系统平台,开展工程智能审计。对照项目申报界面的11条信息查询模块,实现审计查询一体化窗口设计;设置查询、保存、送审、撤回四项审计指令,实现分步骤,分类别办理工程结决算任务;用户端可通过登录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进行工程项目的结决算操作,为工程项目审计规范化提供平台保证。同时借助审计机器人对审计成果数据进行智能化分类备份处理,形成包含计划、结算、决算、物资4大类20个纲目和720小类审计成果数据池,通过将积累的大量业务数据和问题线索信息按各类专业维度匹配到各审计对象,作为评价项目管理的有效支撑。

(2)明晰审计角色分工,实现工程审计流程化

地市公司负责项目送审,市审项目由地市公司审计部主任负责分配中介机构,省审项目由省公司审计部负责分配。中介机构完成项目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上传审计成果,系统根据设定逻辑自动审核成果数据,审核未通过则进行扣分处理,并纳入中介机构评价考核,如审核通过则项目审计完成。省公司审计部、地市公司审计部、中介机构三方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流程化的审计分工使投资审计工作更加透明、规范,有利于推动投资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图5. 项目审计流程

3.拓宽审计业务边界,发挥审计功能最大化

(1)跟踪问题线索,实施风险智能预警

通过审计问题线索智能化搜索模型,布局了投资审计风险预警体系。自动提取各单位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将风险推送至地市公司开展风险跟踪管理。细化问题线索逻辑算法,实现对国网标准问题目录的线索智能搜寻覆盖率达70%,同时推动审计问题线索跟踪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

图6. 工程投资审计风险预警

(2)运用多维数据,实施中介机构评价

利用系统结决算审计报告质量复核的结论、手机APP监控数据、审核进度执行数据等内容,建立对中介机构动态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成果、进度、流程、专业、配合”五个量化指标维度进行评价,确保中介机构评价结果全面准确,实现评价机制的“增值”。

图7. 工程投资审计中介机构评价

(3)采用数理剖析,构建综合画像体系

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积累了大量地市公司项目数据和问题线索信息。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分类归属到地市公司主体,依据“计划、物资、工程、财务、审计”五个维度,21项细化指标对地市公司投资项目管理情况形成由点到面的综合画像体系,将对各单位的评价从单个项目的微观视角提升到整体管理的宏观评价,倒逼各单位在工程管理中补短板,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图8. 工程投资审计地市公司五维画像

(三)强化投资审计多方协同,实现审计管理智慧运行

1.与智能APP管理工具协同,提升审计过程管控水平

“工程现场勘察”APP是公司用于管理中介机构审计项目的工具,也是中介机构用来采集审计项目现场情况信息的工具,结合投资审计系统操作端口,将现场信息、工作情况跟踪串联,运用互联网的信息存储功能、信息识别功能等同步建设人脸识别数据库、工程地理坐标信息库、设备图形识别库等多重数据仓库,实现审计业务全流程规范性查验、审计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程结算现场远程审核、设备厂家型号自适应分析等功能。通过自动校验减少审计部门人工投入,缓解业务审核的工作压力,支撑上传信息在线调阅、异地审核、数字化评价等场景运用,实现审计过程精益高效管理,提升价值服务水平。

图9. “工程现场勘测”APP功能示意图

2.与财务ERP管理系统协同,提高部门横向沟通效率

在财务数据抓取方面,平台为财务ERP系统提供了成果数据库,储备了大量数据源,财务部门不仅可以直接进行基础数据的提取,也可以运用项目结决算审计成果及时进行工程成本入账和有效资产确认。同时平台根据需要可以从财务ERP系统中提取有用数据,增强了系统自动审理的准确性,从而实现从计划源端开始、全流程同步推进、资源全程共享,推进了部门间的配合,提高了沟通效率,实现了部门间的横向协同。

图10. 成果数据库

3.与配网项目管理系统协同,前移工程审计业务端口

为进一步挖掘投资审计系统的功能,消除各专业和平台之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与配电网工程全过程管控系统实现了结算审核的“一键”融合。坚持“审计+业务”双牵头,完善项目结算送审机制,提出了需要业务系统推送至平台的前置流程和必要的格式化数据,利用推送的数据开发智能审前调查模型。实现项目进度跟踪、智能审前调查、业务数据协同的结算审核全业务链贯通。

图11. 工程投资审计与配网工程全过程管控系统协同

(四)平台应用实践

1.三级联动,共建系统数据基础

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按照“省、市、县”三级不同职责分工,对操作端页面进行了相应的权限设置,明确了各级工作要点及数据录入重点,以夯实平台数据基础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省、市、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系统已收集覆盖全省14个地市公司共计36747个项目信息(如图12所示),涵盖“审前调查、审计过程、审计结论、审计整改、成果评价”全过程管控,实现全省工程项目全口径、全过程、全要素实时跟踪分析。

图12. 平台项目信息

2.三方贯通,共推项目审计进程

按照相关制度要求,项目完工后,地市公司在3个月内提报省公司开展项目结(决)算审计,否则视为逾期未送审项目,图13为截至目前所属30个二级单位逾期未开展结(决)算审计项目情况。

图13. 项目逾期情况统计

省公司审计部通过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统筹安排分配中介机构进行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监测各工程项目审计进度情况,监督考核工程项目审计质量;地市公司审计部对报审资料开展审计进点条件签证后,通过平台完成工程项目送审操作,录入相关送审金额及申报人联系方式等信息,与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开展后续项目审计配合工作;中介机构对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资料开展审前调查,对不具备审计条件的项目作退回处理(如图15所示),流程如图14所示。

图14. 项目送审流程

图15. 各地市公司项目退回情况统计

中介机构在审计过程中,若存在重大风险事项或争议事项,需及时填写中间事项报告(如图16所示),并上报省公司,便于省公司做到全过程管控。

图16. 项目中间事项上报信息

项目审计结束后,中介机构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并报省公司审核,核实无误后,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并将物资审核情况、审减情况、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记录、底稿等审计过程资料及审计报告录入系统(如图17-19所示)。

图17. 物资审核明细表

图18. 审计发现问题台账

图19. 项目结算成果数据

3.多维应用,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平台积聚了全省项目过程数据,为开展地市公司横向评比及中介机构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参考,进一步倒逼各级单位加强项目管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敦促中介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针对地市公司,平台围绕“计划、物资、工程、财务、审计”五个维度共计21项指标对地市公司项目管理工作开展评价,地市公司排名如图20所示。

图20. 地市公司排名

针对中介机构,按照平台审核、现场检查、专家评价三个方面作为评估内容,并依据平台审核得分权重 40%,现场检查得分权重30%,专家评价得分权重 30%的占比计算总分。下图为2022年中介机构评分排名表。

图21. 中介机构评价表

该考评结果将作为下一阶段中介机构委托任务分配的依据,年度综合考评最后一名将取消下一次投标资格。

三、结束语

为深入贯彻公司领导关于“坚定数字化方向,加快审计业务转型升级”重要批示精神,湖北电力全面推动电网投资审计管理向“高效、精益、规范、多维、智能”转型,从“用户思维”出发,实现“数智赋能”,在管理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方面成效显著,对内促进质效提升,对外可推广应用。

附件:1.数字化审计经营审计系统著作登记证书

2.数字化审计平台相关资料目录